對於我這個沒有去過中國大陸的人而言,這趟3天的旅程充滿了驚奇。
說是石材見學,其實也就是檢驗石材的過程。
會牽涉到商業機密的部分就不多說,主要是提供一些想法給各位景觀同好參考。
以往在公家單位設計到石材的時候,一般來說大多是以花崗石、砂岩等較易取得的作為主要素材,我的習慣是不會去設定精確的石材號數或是名稱(如623.654.684等...),只會設定面層及尺寸,如鑿面、荔枝面或亮面等以避免限制。如是用在戶外自然踏面多以6公分厚為主,若是黏貼於 RC上則選用2-3公分厚的尺寸。
在預算編列方面,除了進行三家以上的廠商詢價之外,若趕時間可以用「噸」先予以計價。石材的「噸」=體積*該石材密度(網路上可查到),進而推估設計的設施重量。一般來說,1噸的石材都要上萬元,依狀況不同調整。
但到了私人案件,石材的計價方式就更複雜的多了。向專業石材場詢價是一定要進行的動作,而在詢價之前更應向該廠商提供完整的石材加工方式,例如有無小面加工?導角尺寸?有無異形加工?有無刻溝?是否定厚(牽涉到石材尺寸誤差,不可不慎)?這些細節對於廠商報價影響很大。也因此我無法,也不敢用以前的經驗來估價。
而這次會去大陸驗石材,主要是設計公司所設計的石材在中國大陸為大宗,物美價廉。但因為距離遙遠,為控制材料品質所以必須在材料上船前先進行檢驗以把關品質,否則等到石材運到台灣,監造或業主不接受該材料的時候,會哭笑不得的。
大陸由於腹地廣大,資源豐富,因此石材場大多以「一條龍」的方式進行。就是礦區---原石開採--原石加工---大版製作---各項目加工---包裝出貨等,都可以在同一個廠區完成。在台灣的話,通常要拆成好幾個工廠進行,規模無法比擬。對於設計公司及施工廠商而言,這樣一條龍的生產製程其實也是較能控制整體品質。
許多石材製作的過程都有許多機具輔助,但其實主要都還是必須透過專業的師父操作機具以完成較為細節的加工,設計師的一筆劃其實造成後面許多影響,說是蝴蝶效應也不為過。要知道石材加工不像是切豆腐般容易,妳說圖面上設計20公分,現場的石材就要做出來剛剛好20公分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此外,加工方式有些(如大導角)會牽涉到更多的人工加工,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粉塵)。而機器切割雖然在環保方面較佳,但是由於機器的誤差,當設計的角度越多變(設計師最喜歡創新.......跟別人不一樣....),交接面越複雜,石材接續起來更容易失敗,導致施工完成後還必須以人工在現場美容一次,得不償失。這些,如果我沒來學習,在電腦桌前很容易設計出損耗環境但效果又不好的設計。此外,銳角的設計盡量避免,否則施工或運送時容易因為鄰近石材碰撞破損,而形成所謂的「崩角」。
在檢驗的過程中,有些石材是有色斑的,或是因為規格尺寸不符而淘汰的,這時我就會想,有沒有一種機器,可以把這些石材全部攪碎,然後重新組合成新石材?重新利用又環保?看著那麼一大塊石材因為幾釐米的誤差就要被淘汰,其實是有點心痛的。
在原石切割的過程中,鋸片造成的損耗面竟寬達1公分!如果大版越薄,整顆原石的損耗越多,一顆1噸的原石鋸到最後可能只剩0.5噸是可以用的也說不定。這時候我就又胡思亂想了:有沒有可能用雷射光呢?就是科幻片裡面那種,沒有厚度的啊?掃過去原石就斷開,沒損耗也沒污染,還很快哈哈哈!扯遠了!
這次的學習收穫甚多,往後還有機會接觸更多石材的細節,到時候再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