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日

棧道基礎新工法

(照片引用自landscape architecture雜誌2007.12/volume97/number12)


關於木棧道的設計,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有幸接觸不下十多個案例,一般的做法不外乎人工開挖、灌漿、立木...這樣的方法即使已經對環境擾動小,仍不保證不會傷到週邊植物的根系。


這次看到的做法,則是一個新的嘗試。作者利用8英吋管徑(相當於20公分)的圓金屬管作為木棧道的基礎,有趣的是,在圓管周邊銲上螺旋狀鋼板。


這到底是怎麼施工的呢?是廠鑄後運至現場組裝的嗎?還是這是某家廠商研發出來的材料完成品,是大規模量產的?在台灣我目前沒見過這種棧道基礎工法,如果要承包商按圖施作可能也沒幾家作的出來,但如果是材料的話可以實現。至於能不能賣的好,就是另一個課題了。


無論如何,這樣的設計我相當欣賞,這是一個有創意且符合生態的工法!

日本人的工作態度


年初到日本公司旅遊,我們來到寶塚,經過一處建築工地,剛好看到兩台預拌混凝土車準備灌漿。引起我注意的是,現場工人竟然在擦車,而仔細一瞧,真的是讓我驚訝,兩台車子都亮晶晶的,從輪框到玻璃,不是那種新車的閃亮,而是一種長期良好保養透露出的光彩。這在台灣是鮮少見到的。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茍,並且注重表面,不光是表面功夫,他們的內在及實力也是一流。我想,他們的「自主檢查表」(註:工程進行時包商品管人員所做的自我評估紀錄),應該也沒有「確保作業車輛光彩亮麗」這一項目吧,這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一種工作態度及習慣。就好像到人家公司,我只要看桌子整不整齊,就知道主人工作有沒有效率及自我要求,是同樣的道理。
回到停車場要上車時,看到遊覽車司機也在努力的擦玻璃及輪框,感慨萬千!我們和人家的差距,豈止是工業科技的落後而已!